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西区

科室介绍

首页 / 科室介绍 / 临床重点专科

头颈乳腺外科

头颈肿瘤外科,成立于2012年7月,开科之初就严格按照三甲专科肿瘤医院标准建设,努力打造成安徽省最大头颈部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科室。在省肿瘤学会内分泌肿瘤外科学组组长、华东地区肿瘤医院联盟头颈部专家组专家王圣应教授带领下科室取得飞速发展,成功开展了多项头颈部肿瘤手术,尤其在甲状腺癌联合根治、胸骨后甲状腺肿物、头颈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修复等疑难病例上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满意效果。 科室现有主任医师2名,教授1人,副教授1人,研究生导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科室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3名。成功申请教育厅课题一项:《 Lipt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成功举办国家级继教班:《甲状腺癌和乳腺癌诊治新进展学习班》(2013.9.13—9.15),2013年全科共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SCI论文2篇,中华系列论文2篇,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2人次。 科室现有床位26张,平均日住院病人36人。年完成各类头颈部肿瘤500例,其中甲状腺癌约350例,较多病例为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再次入我院治疗,巨大甲状腺肿瘤及胸骨后甲状腺肿瘤也占相当大比例。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使我科成为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科室。 学术带头人王圣应,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肿瘤学分会内分泌肿瘤外科学组组长,安徽省医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华东地区肿瘤医院联盟头颈部、乳腺专家组专家,《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等多种医学期刊编委。擅长甲状腺癌、胸骨后甲状腺肿物、头颈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修复等外科手术;重点开展早期乳腺癌保乳、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改良根治I期乳房再造(腹直肌肌皮瓣、假体)等临床研究;施行食管癌选择性三野或改良二野淋巴结清除术,制作裁剪式管状胃并应用于临床。 常规开展手术     1.甲状癌侵及邻近器官的根治性手术; 2.各种类型的保留重要功能的颈淋巴结清扫术; 3.涎腺肿瘤切除术; 4.治疗晚期下咽癌侵犯颈段食道或原发性颈段食道癌的全喉、下咽及食道切除。(胃代食道,带血管蒂的胸大肌皮瓣修复下咽食道缺损) 5.同时保留发音功能的各种喉部分切除术以及全喉切除术; 6.其他头颈部肿瘤:颈动脉体瘤切除术,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等。
更多

胃肠肿瘤外科

胃肠肿瘤外科  胃肠肿瘤外科是安徽省立医院普外科(安徽省唯一普通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我院的亚专科,是安徽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胃肠肿瘤专科。 科室目前开放病床56张,医护人员38名,医师硕士以上学历人员100%,专业梯队合理,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齐备,年手术量1000台以上,居省内前列,拥有多名省内知名肿瘤外科专家,承担国家、省级专业学术团体的主委、副主委、常委等,承担省、厅级科研课题多项。  医疗特色 谨记科训“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秉承肿瘤外科的先进诊疗理念,把握疾病治疗各环节,解决各种复杂、疑难肿瘤问题,并始终强调肿瘤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主要开展以下诊疗项目: 1.胃癌标准化D2根治术 2.胃肠道肿瘤腹腔镜手术 3.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治疗 4.结直肠良性肿瘤的内镜治疗 5.胃肠道间质瘤的综合治疗 6.围手术期综合治疗 专家介绍 宁忠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胃肠肿瘤外科主任,安徽省立医院普外科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及中国医师协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委员等。长期从事于胃癌、结直肠癌的外科手术及腹腔镜辅助手术的治疗,经验丰富;更擅长于外科结肠镜对结、直肠疾病的内镜下诊断及对于结、直肠息肉及早期肿瘤的内镜下圈套、大黏膜切除及ESD治疗。  何新阳: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安徽省肿瘤医院胃癌首席专家。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领军人才、安徽省立医院杰出技术骨干。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学组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外科分会胃肠学组委员。临床经验丰富,手术操作精细,肿瘤根治规范。胃肠肿瘤的标准化手术治疗达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更多

医学影像科

安徽省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简介 基本概况: 我院影像科成立于2006年,是集X线、CT、MRI、DSA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影像科,是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现有医技护专业技术人员33人,其中主任医师、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10人,讲师4人;拥有医学硕士12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8人。科室配备了包括GE Discovery 750 HD宝石CT、东软NeuViz 128 CT、GE Signa HDxt 3.0 T MRI、联影UMR560高端1.5 T MRI、GE Inova 4100型数字化大平板DSA机、GE Discovery 650型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双板DR)、800 mA高频数字胃肠机、具有能谱增强功能的GE Senography 2000 DS型乳腺全数字化X光机、数字化移动CR及富士移动DR等一批高端影像学设备,以及全进口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信息化系统(HIS)管理平台、现代化的影像读片室和高清远程会诊系统,全面实现了设备现代化、影像数字化、流程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 我院影像科是安徽省首个获得国家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资质的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是安徽省卫健委批准的安徽省医学影像会诊云平台的肿瘤影像会诊中心,也是国家工信部与卫生健康委授权的国产高端影像设备的临床应用示范基地。2017年获批国家卫健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影像科获得中央财政的重要资助。2018年成功申报成为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登峰计划项目的高地学科。2019年被安徽省卫健委批准为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 诊疗范围: 我院影像科团队秉承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病人感受”的理念,以“领先的影像学技术、精准的影像学诊断”为手段,努力为广大省内外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影像学诊治服务,为肿瘤的预防、筛查、诊断和治疗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院影像科全面开展各类健康体检、肿瘤筛查与早期检出、全身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的影像学分期、疗前预估、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以及协助开展肿瘤的介入治疗及CT引导下穿刺等诊疗项目。 专业特色: 我院影像科全面开展全身各类肿瘤及非肿瘤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工作,重点开展了能谱CT多参数成像、乳腺全数字化能谱增强技术、3.0 T MRI分子及功能成像在肿瘤的早期检出、诊断、鉴别、分期、分级、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等工作,已形成了以腹部肿瘤影像学、乳腺影像学、骨肌影像学、胸部影像学、泌尿生殖肿瘤影像学(妇瘤为主)、头颈神经影像学等6个影像学亚专科发展方向,以临床精准影像诊断为特长,兼具肿瘤早期筛查、影像学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评价等专科特色技术。 我院影像科在安徽省率先开展肺癌低剂量CT筛查和乳腺癌全数字化X线筛查、早期鼻咽癌MRI筛查和诊断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筛查和诊断经验,自2014年以来一直承担国家卫健委肺癌低剂量CT筛查项目、乳腺癌数字化X线筛查项目和中美合作肺癌早期筛查项目,2018年获得了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临床筛查优秀奖”,辐射力覆盖全省及周边地区。 学术建树: 近年来,主持安徽省重点研发课题、国家工信与卫健委课题、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共5项,分别为: ①《3.0T MRI结合全数字化X线早期诊断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的应用研究》的课题为2013-2014年度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卫生年度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301043024,主持人:董江宁;②《东软NeuViz 128CT与Discovery CT 750HD在肿瘤影像学中的应用对比研究》为2016-2018年度国家卫计委和国家工信部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6MHD11002002103,主持人:董江宁;③《3.0T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对比增强成像在宫颈癌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FIGO分期准确性与放化疗后早期疗效评估中应用研究》,该课题为安徽省2018-2020年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804h08020294,主持人:董江宁;④3.0T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对比增强成像、影像组学在肌骨肿瘤中的精准诊断、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NCC201812B035,主持人:高飞。⑤《基于IVIM-DWI和DCE-MRI参数值的子宫肌瘤HIFU消融率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为2019-2021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课题编号:1908085QH364,主持人:韦超。此外董江宁主任作为主要参与者,联合承担安徽省重点研发课题、科技攻关项目及中国科大新医学课题共3项。 主持院内“三新项目”5项。 我院影像科主持的《能谱CT与磁共振分子与功能成像技术在体部肿瘤精准诊断中的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编《生殖系统影像学诊断》与《肝胆胰脾MRI诊断》等影像专著2部,参编《骨肌放射诊断学》国家统编研究生教材1部,其他影像学专著4部。发表北大核心期刊与SCI论文70余篇,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4篇,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近年来有8人在具有国际影像力的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上作大会发言或交流,1人赴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肿瘤研究中心进修学习。 教学情况: 我院影像科自2014年起被国家认证为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临床各专业和影像专业住院医师的影像诊断和技术操作的规范化培训;同时是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等多所本、专科医学院校的实习基地,也是河南新乡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近年来,带教医学影像学专业实习生、住培生100余名、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 同时,我院影像科学科影响力辐射省内外,在进修生带教方面担当重要责任,为支持基层医院影像学诊断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自2012年以来,共接受来自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医院(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黄山市人民医院、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淮北朝阳医院、淮南新康医院、青阳县人民医院、望江县人民医院、凤阳县人民医院、太和县中医院、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湖北谷城县二院、江西景德镇乐平大连医院、定远县总医院、天长市人民医院、蒙城县第二人民医院、淮北市相山首府大影像医疗中心及淮南矿业集团职业病防治院等多家三甲和二甲医院的进修医生,共计60余人。我院影像科积极响应国家新医改政策,选派技术骨干下乡支农,长期定点支援太和县医院(三甲)、颍上县医院、凤阳县人民医院和定远县总医院等二级及三级医院,在以上医院影像科的学科建设、发展和地方影响力方面起到了引导、支持和示范作用。 同时,每年定期举办“腹部和乳腺肿瘤影像学进展”国家级继教班,并已成为品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同时多次举办安徽省县级医院高端磁共振影像技术和诊断医师培训班、肿瘤精准影像诊断与放射治疗MDT、中放REACH乳腺影像巡讲、新安影像消化论坛等学术会议,每次会议参会100-300人次,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特色技术: 一、已开展的后64排CT新技术项目: 最佳单能量技术优化肿瘤供血动脉CTA图像质量; 最佳单能量成像提高肿瘤微小病灶的检出率,优化肿瘤影像学特征的显示; 能谱CT多参数成像技术在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能谱CT多参数成像技术判定肿瘤成分和组织来源,以及同源性关系; 能谱CT多参数成像技术评估肿瘤的术前分期、分级及疗效评估; 低剂量CT肺结节筛查和早期肺癌诊断技术; 低浓度对比剂、低射线剂量成像(“双低”技术)在CTA的应用; 开展定量CT(QCT)身体组分(骨密度、肌肉含量、内脏、肌肉和皮下脂肪定量)的检测和分析技术,对癌症恶液质早期预警及放化疗后早期疗效评估和预后评价。 二、已开展的磁共振新技术项目: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扩散加权成像(DWI); 扩散张量成像(DTI);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 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 扩散峰度成像(DKI); 3D-ASL MRI 灌注成像及PWI;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IDEAL-IQ定量诊断脂肪肝和肝血色病;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诊断早期肝癌; 磁共振子宫及输卵管成像评估不孕症; 乳腺全数字化X线新技术项目: 乳腺疾病全数字化X线诊断; 全数字化X线引导下乳腺病变导丝精确定位检切术; 3.0T MRI结合全数字化X线早期诊断触诊阴性及隐匿性乳腺癌; 乳腺能谱对比增强技术诊断乳腺疾病及疗效评估; 其他前沿及拟开展技术项目: 人工智能(AI)、影像组学在肿瘤影像学应用与研究; 乳腺数字化X光能谱增强技术结合3.0T MRI诊断触诊阴性及隐匿性乳腺癌、磁共振IDEAL-IQ技术定量诊断脂肪肝和肝血色病、磁共振子宫及输卵管成像评估不孕症等,已成为领先和特色技术优势。 乳腺及甲状腺超声光学成像(拟开展)。
更多

病理科

一、科室概况病理科成立于2008年,2012年进入快速发展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0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2名;博士1名,硕士9名。在肿瘤病理诊断,尤其淋巴瘤、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妇科肿瘤方面具较高水准。在安徽省病理界率先开展分子病理及基因检测技术,现为安徽省医学会肿瘤分会肿瘤病理分子诊断学组组长单位。科室拥有国内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常规病理的各类显微镜(包括单人、双人、5人共览)和荧光显微镜及分析系统。进口全自动脱水机、包埋工作站、半制动切片机、全自动染色机、封片机、包埋盒打号机、玻片打号机、冰冻切片机、全自动液基细胞学检查系统、全自动免疫组化仪。组织库的多台超低温冰箱、气相液氮罐等。分子病理的测序仪、荧光定量PCR仪、核酸定量仪等。并拥有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及病理专业网络,进口病理科专业空气净化系统。病理科设有样本收集室、取材室、制片室、诊断室、会诊室、免疫组化室、细胞学室、分子病理室、资料档案室、组织库、细胞培养室等,能满足本学科临床和研究工作的需要。已完成多个国家级省级课题,目前在研国家自然基金2项,课题基金资助总额170万元。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40余篇。共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3项。二、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何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病理科科主任,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安徽省分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安徽省肿瘤学分会肿瘤病理分子诊断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安徽省病理学分会委员;中山大学学报编委;中国组织工程学杂志编委;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863评审专家等职务。近年发表SCI论文及ISTP论文14篇。已完成省级、国家级课题多项,目前在研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重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奖和教育厅科技进步奖。是安徽省第二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0余名。三、开展项目开展三级医院标准规定的所有病理技术项目包括常规病理诊断、冰冻快速诊断、疑难会诊、液基细胞学、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基因检测)等。担任院内肿瘤标本的收集工作。承担城市5癌筛查工作四、医疗特色根据肿瘤医院的专科性质,积极开展分子检测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肺癌、大肠癌、胃癌、胃肠间质瘤、乳腺癌、甲状腺癌、黑色素瘤、脑胶质瘤、宫颈癌等多种肿瘤的靶点检测、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肿瘤预测以及疑难病理诊断方面,为肿瘤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咨询电话:0551-65898837
更多

妇瘤科

妇瘤科成立于2013年3月,是安徽省立医院妇产科(安徽省医学重点学科)在我院的妇科肿瘤专科,也是我院重点发展学科之一。妇瘤科在总院妇产科的大力支持下,在科室负责人夏百荣的带领下,取得较大发展。现有医、护、技人员近30余人。科室专业梯队合理,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齐备,拥有多名省知名肿瘤外科专家。 以妇科肿瘤治疗、宫颈疾病防治及妇科肿瘤的生物治疗为重点发展方向和学科优势,突出国际先进的微创治疗手段。在普通妇科领域:经阴道非脱垂子宫切除术、经阴道子宫肌瘤挖出术、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体切除术、盆底组织缺陷性疾病各类修补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各种手术。在妇科肿瘤领域: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卵巢恶性肿瘤瘤体缩减术、妇科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等。在妇科领域:腹腔镜下盆腔探查术、腹腔镜下附件切除术、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腹腔镜下各种附件手术等;宫腔镜诊断、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内膜息肉切除术、宫腔镜下纵隔切除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肌瘤的射频消融等;各项技术均居省内领先水平。 特色手术: 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腹腔镜下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术 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 卵巢癌盆腔廓清术 其他常规开展手术: 腹腔镜/经腹/阴式子宫切除术 宫腔镜手术(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纵膈切开术、宫腔粘连分离术) 腹腔镜手术(不孕症探查、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疾病) 经腹宫颈癌根治术、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分期手术 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及其他各种妇科肿瘤手术 本着严谨的医疗作风 精湛的技术为广大省内外病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科室服务宗旨: 一切为了患者! 科室电话: 0551-65897881(护办) 658978880(医办) 专家介绍: 夏百荣  主任医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一院西区妇瘤外科主任 第十三批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 安徽省第一届“青年江淮名医” 第二届安徽“好医生” 2022 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最美科技工作者” 安徽省抗癌协会“2022年度优秀个人” 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 生优育协会妇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 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 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中西整合卵巢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 员,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全科 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 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编委,JCO中文版-妇科肿瘤专刊青年编委,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审稿 专家,安徽医学审稿专家,《Frontiers in oncology》杂志专刊主编。 专业擅长: 长期从事妇科医疗科学研究及临床研究工作,对妇科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及靶向治疗 研究、肿瘤微环境与治疗耐药关系的研究、妇科肿瘤的综合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先后发表妇科肿瘤相关领域学术SCI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10余项,荣获 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荣获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肿瘤 明日名医”等称号,多次获得全国妇科腹腔镜手术妇瘤组一、二等奖。
更多

肿瘤内科

肿瘤内科一病区 以肿瘤综合诊疗为特色,致力于多种肿瘤疾病的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尤其擅长胃癌、大肠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本着高要求、高标准、高素质的原则,逐渐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消化道肿瘤特色亚专科诊疗中心。 目前科室开展CT/B超引导下肿瘤包块穿刺检查、胸腹腔微导管穿刺术、腔内化疗和腔内恒温持续热灌注治疗、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规范化疼痛治疗以及肿瘤生物靶向及免疫治疗。我科以化疗联合热疗、生物靶向治疗为主要手段,与影像科、病理科、介入科、放射科、胃肠外科、颈胸外科、营养代谢科等科室协作,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特色护理包括疼痛管理、深静脉输液管路维护、心理人文关怀、消化道肿瘤常见症状护理、化学治疗不良反应管理、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等。通过规范、全程、系统化、全团队管理,给予肿瘤患者科学、精准、个体化综合治疗。 科室目前有医护人员2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3名,在读硕士4名。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以及教学论文数十篇,SCI收录杂志论文多篇,包括 Cancer、Ann Hematol、J Clin Pharm Ther等国际著名杂志。主持并参与了多项消化道肿瘤相关及国家、省、院级课题和厅级科研项目。作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临床药物试验。同时在保证高质量完成医疗和科研任务的基础上,努力做好教学工作,承担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医院研究生、住院医师、进修医生、实习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和带教工作,以及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科室发展方向:1.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2.肿瘤生物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3.基因指导下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学科带头人:何义富 医学博士,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科大附一院肿瘤科行政副主任、消化道肿瘤诊疗亚专科主任,省立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内一科负责人,安徽省卫生系统青年领军人才(第五周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九三学社安徽省省直机关第三基层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业方向、技术特长: (1) 消化道肿瘤诊断与治疗; (2) 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会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结直肠癌肿瘤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精准治疗以及肿瘤MDT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胃肠分会常委,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委员,CSCO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肿瘤内科学会常务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安徽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安徽医学》特邀审稿专家。 肿瘤内科内二病区 现有医护人员共计35人,其中医生11名,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生6人,住院医师4人,护士共计22名,本科学历护士占50%以上。目前固定床位53张,床位使用率115%。 人才队伍:范平生 肿瘤内科内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3级岗位2级医生)、博士生导师;护士长李冰;医师:刘亚贝、吴旸、黄金、张腾跃、翁呈韬、樊高飞、段巧虹、汤丽莉、杨国红、刘淼;在读博士生5人,在读硕士生7人。 临床医疗技术优势与特色:在安徽省肿瘤医院开展:胃肠镜检查诊断及内镜下治疗(包括ESD、EMR)、胃镜下微波治疗、支架安装、超声内镜下微创诊断治疗、瘤体局部注射至今7000人次以上;肿瘤放射介入(包括PTCD和门静脉介入)5000多人次以上;B超、CT引导下肝脏、肺、胰腺、浅表淋巴组织包块穿刺检查3000人次以上,胸、腹、心包腔微导管、锁骨下静脉导管穿刺、PICC留置术3000多人次以上;近12年成功收治了5.8万人次恶性肿瘤患者。 科研教学: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内、外杂志及会议发表文章65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中华级论文2篇、SCI收录的杂志临床论文11篇,2015年度 安徽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确定科室三个科研方向:1.逆转肿瘤化疗多药耐药研究;2.恶性实体肿瘤PH值对肿瘤免疫的影响;3.小剂量肝素抗恶性肿瘤转移的临床研究。近5年完成实习医生带教50余名,培养进修医生15名,本科培养在职研究生5名。 学科的学术技术地位及辐射影响力:科室在学会分别担任1.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2.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肝转移癌与转化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3.省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委;4.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5.省抗癌协会介入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6.省医学会癌症康复俱乐部副主任;7.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8.省肝病学会肝癌学组副组长。 维拉帕米逆转肿瘤化疗耐药的临床研究在安徽省二级、三级医院20余家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江西省、广东省、湖南省、广西省、福建省等10多家三级医院推广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碳酸氢钠动脉灌注提高蒽环类药物疗效在浙江省得到推广应用。小剂量肝素抗肿瘤转移临床研究在安徽省10家二级、三级医院推广应用。 肿瘤内科三病区(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 40%-60%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与营养不良相关。营养治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化疗疗效/耐受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内科肿瘤学重要组分,推动肿瘤临床发生巨变。 国内首支肿瘤营养不良诊疗的整建制团队,2013 年元月23 日运营,肿瘤内科新型亚专科,具肿瘤内科和临床营养科质量管理体系。由肿瘤内科医师,临床营养医师,肿瘤专科护士(师),临床营养护士(师),临床营养师及营养技师组成,肿瘤内科医护为团队主体。独立病区,开放床位42张,设肿瘤代谢门诊,配备专业设备和营养配置室。 专业规范、提升完善、开拓开展肿瘤营养代谢治疗技术、技能和知识。整合营养筛查评估、抗肿瘤药物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营养和代谢治疗等技术手段,开展: 肿瘤营养不良患者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 营养不良肿瘤患者的营养与代谢治疗 癌性恶液质逆转治疗 肿瘤患者肠功能障碍的治疗 肠功能障碍肿瘤患者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 非手术适应症癌性肠梗阻内科诊治 肿瘤内科四病区 肿瘤内四科,开放床位50张。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硕导1名,博士1名,硕士2名,在读硕士3名。科室共有护理人员17人,其中主管护师1人,护师6人。 专业方向、技术特长: 恶性实体瘤内科学诊断及治疗,包括肿瘤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化学免疫治疗、支持治疗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处理等。尤其擅长乳腺癌的内科治疗。在省内首先成功开展了肿瘤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擅长肝、肺等肿块的穿刺活检、恶性胸腹水置管穿刺技术、腔内化疗、瘤体内注射治疗等。目前带教研究生1名,进修医生2名。目前科室三新项目:奥沙利铂联合雷替曲塞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正在承担及参与课题:1、塞来昔布增敏乳腺癌化疗的临床研究(省级课题);2、养正消积胶囊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生活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全国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3、免疫营养治疗在肺癌和胃癌化疗中作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科室护士长系国家级肿瘤专科护士,科室能独立开展PICC置管及护理,规范的癌痛护理,致力于症状及心理等肿瘤专科护理。 科室专家: 胡长路主任医师,肿瘤内四科行政主任,安徽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肿瘤内科主任医师。从事肿瘤治疗工作20余年。门诊时间:周二上午(西区专家门诊),周三上午(总院专家门诊),周五上午(总院特需专家门诊)。 目前担任:领导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安徽省癌症康复俱乐部副主任兼秘书,安徽省保健委保健专家。现担任《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编委、《中华医学实践杂志》编委、《安徽医学》杂志编委。胡长路主任医师每年作为讲者或主持者参加全国级省内继续教育学习班十余次。发表国内外学术论著数十篇,参与编写著作一部。曾获科技奖励:《内源性褪黑素在肺癌患者肠外支持治疗中的变化及免疫功能关系》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2-R7。承担课题:承担“检测和减少自体外周干细胞移植物中淋巴瘤细胞的临床研究”。 冯克海副主任医师,1997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肿瘤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肿瘤内科疑难病例的诊断和肿瘤内科规范化治疗,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发表SCI文章1篇,在国内专业杂志发表论文数篇。门诊时间:周三下午(西区专家门诊),周四上午(西区专家门诊)。 肿瘤内科五病区 一、科室概况 2017年5月14日成立,是安徽省立医院肿瘤内科在我院的免疫生物治疗亚专科。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精准医学是近年来热门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生物免疫治疗也是目前癌症肿瘤治疗的主导。在潘跃银副院长的带领下,新科室取得迅速发展,以精准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及临床试验为重点发展方向和学科优势,目前承担多种国际国内多中心抗肿瘤新药的临床验证和多项课题的研究。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专业人才梯队搭配合理,全科医护人员以热情的态度、精湛的医术服务于肿瘤患者。科室目前与欧洲比利时自由大学附属Jules Bordet癌症中心,美国哈佛医学院,医科院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上海肺科医院等国内外的各大肿瘤中心有着深层次交流活动。 二、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 潘跃银 教授,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江淮名医。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中科大附一院肿瘤科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肿瘤学教研室主任、免疫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省肿瘤质控中心副主任、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理事、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国家癌症质控中心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临床肿瘤学会候任理事长、安徽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CACA)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免疫、肝癌、肾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肿瘤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姑息与人文关怀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7-200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DANA-FARBER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并在法国INSTITUT CURIE-PARIS中心接受培训。完成和正在主持各级各类课题近2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5篇;作为组长单位PI发起主持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4项,作为PI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60余项。《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Thoracic Onc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华医学杂志》等编委。参与制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治疗指南》、《中国晚期乳腺癌治疗专家共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肺癌治疗指南》等。 专业方向、技术特长:(1)实体瘤的内科治疗,尤其擅长乳腺癌及肺癌的综合治疗;(2)肿瘤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 刘虎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肿瘤学博士,安徽省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科副主任,英国伦敦帝国学院高级访问学者(Honorary Senior Research Fellow, 2016.10-2018.1),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省厅课题3项,在British J Cancer, Int J Cancer, Lung Cancer等国际肿瘤学术杂志发表多篇论文。Frontiers Oncology 和Frontiers Pharmacology 审稿编辑(Review Editor)。 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擅长肺癌、乳腺癌、胃肠肿瘤的内科诊断与治疗。 三、学科优势: (1)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硕士招生点。 (2)全国临床试验药理基地肿瘤专业点,承担多项国际国内临床试验,并牵头行II--IV期临床试验。 (3)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战略合作协议伙伴,在恶性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有深度合作。 四、技术特色: (1)生物免疫治疗,目前正在开展由中国科技大学田志刚院士团队牵头的NK细胞生物治疗研究 (2)乳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规范化和个体化精准靶向治疗 (3)承接多种国际国内多中心抗肿瘤新药的药物临床试验 (4)高通量临床药敏测试 (5)抗肿瘤缓释药物的临床研究 五、专家门诊时间: 潘主任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省医南区门诊 2楼肿瘤化疗科 周四上午:省医总院新门诊4楼肿瘤化疗科 周四下午:省医西区门诊 刘主任门诊时间: 周一下午:省医总院新门诊2楼肿瘤化疗科 周二上午:省医西区门诊2楼肿瘤化疗科 周三上午 :省医西区门诊 2楼肿瘤化疗科
更多
< 1 >

微信扫码
互联网医院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庐江路17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天鹅路1号

邮编 : 230036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环湖东路107号

邮编 : 2300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阜阳北路与龙湖路交叉路口西北角

邮编 : 231131